国产药企靠啥翻身?
亚太药业砸钱搞贴片止痛药,但缓释技术真能啃下百亿市场吗?
最近药企扎堆晒创新药成绩单,亚太药业研发的右旋酮洛芬缓释贴片刚结束II期a临床,号称能治关节炎疼痛还不伤胃。
表面看透皮贴剂确实方便,可骨子里还是仿制药思路——把国外过专利的老药换个剂型包装成“改良新药”。
这类微创新风险不小,隔壁信立泰的盐酸帕罗西汀贴片去年就栽在III期临床,三个亿直接打水漂。
改良型新药的尴尬在药圈早就不是秘密。
国家给2类新药开绿灯本为鼓励真创新,结果成了企业抄近道的工具。
右旋酮洛芬原料药早被欧洲淘汰多年,口服剂型在国内也卖成白菜价,改成贴片就想溢价十倍?
临床数据藏着掖着更让人起疑,II期a只做完就急着放消息,股民怕是又要被当临床试验费提款机。
真正靠谱的透皮贴剂需要攻克透皮率和稳定性两道鬼门关,某跨国药企的芬太尼贴剂研发时烧了十五个亿,亚太这次规划八千万预算连零头都不够。
投资人盯着药企转型可以理解,但得看清改良型新药的盈利陷阱。
国际巨头现在都在押注双抗、ADC这些硬核技术,国内还在剂型改造里内卷实在掉价。
再说慢性止痛市场早被膏药贴玩坏了,某日本药企的氟比洛芬贴膏进医保后价格腰斩,销量也没见起色。
与其赌这种高仿赛道,不如学百济神州咬牙搞原研,虽然九死一生,但闯出来就是全球市场。
现在吹国产药占全球34%份额,细看全是这种边角料创新,实在经不起推敲。
药企转型不能总想着赚快钱。
贴片剂型听着新鲜,可核心专利都在辅料和工艺上,这些关键技术国内根本没突破。
之前某企业仿制利多卡因贴片,临床发现撕掉贴片还能粘下一层皮,这种质量怎么和进口药拼?
创新药不是变魔术,踏踏实实做基础研究才是正道。
投资人与其被各种“首个”“空白”忽悠,不如多看看研发管线里有没有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,那才是真本事。
大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